欢迎您,来到宁波职业经理人网
行业资讯
最新新闻
行业动态

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支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点击量:1684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单项冠军企业集聚高地,创建全国单项冠军企业“第一城”,有助于扩大我市制造业优势、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强化对构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对单项冠军企业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拟通过对宁波单项冠军企业的调研,指出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拓展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引进渠道、强化单项冠军企业人才的在地培养、扶持培育创新平台等加快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调研开展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政策需求和存在问题,推动破解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发展难题,课题组对宁波单项冠军企业的人才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的39家宁波企业和纳入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的308家宁波企业进行了部分样本调研,调研样本涵盖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配件等产业,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在实地走访基础上,课题组还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样本同样来源于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的39家宁波企业和纳入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的308家宁波企业,问卷调查内容为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储备现状、现有人才是否满足单项冠军企业发展需求、单项冠军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以及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开发培养等问题。共发放问卷200份,最终收回165份,回收率为82.5%。 
       同时,围绕“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支撑”这一主题,课题组多次召开交流会、座谈会,涵盖多个产业、多个行业、各个区域的宁波单项冠军企业100多家,广泛听取企业意见,组织专家队伍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为了使此次研究成果可以有书面的形式进行传达,课题组还专门成立专家组,对此次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调研走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各部门反映的情况以及专家的分析后,提出相关建议,形成《宁波加强单项冠军企业人才支撑研究》,供党委政府参考,同时运用到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发展的实践中去。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五大步骤:1. 搜集、查阅资料:作为课题的资料来源;2. 实地调研、走访和开展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的支撑和依据;3. 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反映问题与短板,提出意见和建议;4. 成立专题课题组: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提出建议;5. 对照、比较:使课题更有逻辑,更具论据。
二、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尚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总体上看,我市单项冠军企业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相对企业数量来说,人才缺口依然存在。据调研显示,80%以上的企业反映人才不足,60%的企业存在优秀人才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企业都有相当数量的岗位缺口。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或产品转型所需的关键人才不足,尤其是单项冠军企业所需的技术研发人才及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营销团队等严重紧缺。另一方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年轻人往往不愿意从事生产制造等技术技能岗位,蓝领工人及高级工匠普遍缺乏。可以说,当前我市的人才储备不能适应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成为限制我市智能经济发展和“246”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最大障碍。
(二)人才结构持续优化,高端复合人才仍然短缺
       近年来宁波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人才结构得到改善。根据调研情况显示,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目前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6∶13,呈现出“金字塔形”的结构,与国际通行的2∶3∶5“梯形”结构尚有不少差距,尚未形成等级结构合理匹配的人才队伍梯队。从学历看,目前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较低,具有技术职称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也较低,与杭州、上海等同类城区相比有一定差距,显现出我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人才结构层次不高的状态。据不少企业反映,目前最稀缺的是中高级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研发设计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以及一专多能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政策不断创新,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加强
       近年来,宁波大力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以及“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等, 为入选的人才和团队提供财政奖励资助、安家补助和购房补贴以及优质医疗、优质教育资源等,逐渐改善了单项冠军企业人才的发展环境,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许多单项冠军企业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但很多政策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除政策缺少创新性、吸引力度不大外,也难以操作,直接导致许多人才吸引不来或流失到其他地区去。目前宁波人才政策更倾向于鼓励引进海外高精尖人才,对国内高层次人才、内生型人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造成了多数企业享受不到市里人才政策。
       此外,政府、人才公共平台和用人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人才信息沟通机制,削弱了我市人才政策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了政策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引导作用和人才市场的配置功效。
(四)人才引进载体不断涌现,平台短板有待补齐
       近年来,宁波相继建立各类引才载体和平台,但与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市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引进载体缺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引才和产业引才的作用难以发挥。目前我市具有集聚性和号召力的引才平台不多,人才中介机构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如宁波人力资源产业园还是省级产业园,未达到宁波城市能级所需要的国家级标准。造成了人才引进平台的短板,对人才引进相当不利。此外,尽管近年来我市化大力气建设了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等产业集聚区,但就目前而言,这些产业集聚区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人才的吸引力还未完全显现,有待增强 。
(五)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改善,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从单项冠军企业层面看,对人才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对引进人才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人才引进方式比较单一。调研发现,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引进主要依靠现场招聘以及网络招聘两种方式,较少采用猎头公司、外脑咨询公司等招聘方式。从学校人才培养看,我市目前培养单项冠军企业人才的方式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方式,主要依赖现有职高技校和高职高校来培育,或由企业内部培训,而这些机构培育的也多半是传统型人才。很多企业对人才仅局限在求才和用才两个环节,常常对人才采取“透支”使用,缺乏相应的培养规划和学习激励。此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当前宁波在校企合作中仍存在政府“缺位”、企业“缺席”、学校“缺能”等问题,人才链与产业链存在脱节现象。
(六)人才生活成本较高,软硬环境有待优化
       宁波是较发达沿海开放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无论是在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问题,还是在交通、医疗等问题上,居住在宁波的人才生活成本都显得相对较高。同时单项冠军企业人才所需的事业发展环境在我市显得较为脆弱,由于宁波本地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实验设备、工程技术中心等资源相对较少,人才引进后配套设施不完善,人才创新氛围不浓郁,学术交流、外派培训等机会也不多,宁波企业引进研发人才或高端人才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有些即使引进了或培育成功后也留不住。此外许多企业还存在对创新团队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对宁波加强单项冠军企业人才支撑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领与创新
1. 引才政策的创新
       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加盟单项冠军企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条件,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人才。同时加大对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可以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保障高层次人才就业和创业的投入。此外支持和鼓励企业将引才目光跳出国内,放眼海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海外有许多人才愿意来中国工作,可着眼那些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和技术关键人才,鼓励创新引进,并给予资助。
2.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
       首先要不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充实人才公共服务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延伸服务触角,把优质高效服务送到单项冠军企业,送给人才。同时,要加快完善助推新兴企业人才创业发展的“绿色通道”,从投融资、软硬件等角度激发优秀人才创业发展的热情。
3.培育政策的创新
       在培育上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合作共同培养我市发展的急需人才。既引导和引进在甬或不在甬的高校来宁波进行产学研合作,设立高校所需的研究和实训基地、实践点;又鼓励我市单项冠军企业积极与国内各高校主动合作,在高校中设立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课程或培训班。同时应积极引导和形成市我市单项冠军企业的自我培育功能,尤其引导一些有实力的单项冠军企业设立企业商学院等在职培育机构,形成在岗造才的生血模式。
4.使用政策的创新
       针对国内人才流动特性,探索“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重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引进机制,对我市单项冠军企业所需的高端人才敢于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等限制,可采取兼职、挂职、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办法灵活引进。同时对愿意来城区工作又不要迁户的人才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同时还可以建立高端人才在重大项目中发挥作用的优先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才的业绩考核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
(二)优化人才引导和服务体系
1. 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全社会对制造业的重视、提高制造业的社会地位,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培育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研究完善支持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做精、做强、做大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实施精准扶持。强化资源,做好单项冠军企业创新要素保障。加大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发展的宣传力度,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单项冠军专题宣传活动,引导和带动更多企业走单项冠军发展之路,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到宁波单项冠军企业。
2. 加强对工匠精神、原创精神的培养
       单项冠军是随着制造业整体发展和长期专注而成长起来的,是以“工匠精神”把简单产品做到极致的“深耕”模式,发展成为细分行业领域内的专家。为此要进一步发挥老一辈企业家“专特优精”的工匠精神,继续引导企业家专注于制造业、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十年磨一剑”打造单项冠军。强化“工匠精神”文化宣传教育,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塑造新一代专注力强的甬城企业家,大力培育“港城工匠”,重视深耕精神,打造“百年企业”。
3. 增强企业开发人才的主体意识
       从单项冠军企业层面看,要进一步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切围绕实际需求来吸引各类人才。鼓励单项冠军企业通过建立商学院、建立人才孵化基地等各种方式来培养自身所需的人才,并引导他们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加强建设引进、留住人才的软硬环境,让这些企业具备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培育功能。在税收上政府也要给予单项冠军企业更多的优惠,把单项冠军企业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主导平台,各类人才成就事业、产出价值的最佳阵地。
4. 着力打造“宜业宜创宜居”城市品牌
       要把“宜业宜创宜居”,作为吸引制造业单项冠军人才前来宁波的城市品牌定位。“宜业”,旨在彰显宁波适合人才就业的大环境,把宁波打造成为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就业发展的高地。“宜创”,旨在显现我市优良的创业的环境,是吸引产业型人才来曙的吸引力。“宜居”,旨在表达宁波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要商贸城市,宁波历来是人民生活居住的优造地,今后也将是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配套齐全的居住宝地。城市品牌一旦明确,相信对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
5.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作为浙江省“双城记”中的一极,以及长三角南翼重要经济中心,我市应抓住“246”现代产业集群创建和制造业单线冠军企业培育的契机,进一步明确城市的产业定位。而在明确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标后,就能明确宁波留才和引才的目标和对象。因为在引才上,由于财力和精力有限,人才引进不能包罗万象,而是要根据宁波的产业特色,引进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把有限的资源花在刀刃上。
(三)探索更多市场化引才机制
1. 拓宽渠道,有针对性的引进专业人才
       充分发挥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 在 “以投引才”、“以孵引才”、“以赛引才”、“以才引才”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更多市场化引才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2.广泛布局,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应结合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去北美、欧洲、日本、澳洲等智能制造人才聚集的国家和地区,宣传企业人才引进政策,广泛布局,吸引智能制造相关人才和海外工程师。
3.对接海外人才机构,引进国际猎头寻访模式
       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可以与具有海外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网络健全优势的学术团体、专业的智能制造协会等建立联系,通过这类成熟海外机构平台宣传宁波市经济发展动态,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进国际猎头寻访模式,发挥猎头机构在单项冠军企业人才引进中的作用。
4.充分发挥已引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应充分发挥本企业已经引进优秀人才的作用,通过师承、访问讲学、同学同事、合作伙伴等渠道,与人才建立联系,多渠道掌握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单项冠军企业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面试,节约应聘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四)强化单项冠军企业人才的在地培养
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要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鼓励高校和单项冠军企业深入合作,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实训设施;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载体建设。此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引进海外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海外工程师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
2.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新途径
       单项冠军企业可以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高等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为纽带,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3. 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定向委培”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单项冠军企业急需的相关专业。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推进专业教学紧贴单项冠军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单项冠军企业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4. 构建“产学研”和复合人才培育机制
可以联合全国各大高校和科技机构,建立市政府与高校战略合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得到高校的重视,也能扩大培育和吸引人才的面。此外要鼓励企业直接联系高校,或者给企业牵线搭桥,使企业成为高校在我市的落脚点。与之配套,可出台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体系的政策,鼓励企业走产学研道路,对于宁波建立的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博士工作站等应加大资助力度,激发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5.加快引进一流大学,建立虚拟大学园
       可以借鉴深圳模式,深圳虚拟大学园已引进60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262家,其中获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70家。政府可以对应宁波单项冠军企业相关的战略性产业,如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选择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建立分校区,引入在国家学科排名前10的一流理工科高校。此外,还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与中外名校共建特色学院,打造国际化、开放式、小而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院校。
(五)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1.以主导产业集群汇聚高端人才
      围绕“单项冠军”企业的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实施全链条引才、育才。以主导产业集群汇聚高端人才,加大技术及 、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以项目带动人才,重点对接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除继续执行人才补贴等政策外,对认定为“单项冠军”的企业给予高管人员补贴,员工在有效期内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的给予奖励,对和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培养技能性人才给予补贴。
2.发挥产业集聚区作用
      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引领单项冠军企业人才集聚。我市目前重点的产业集聚区有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新材料产业园等,这些平台可以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园区的作用,以优越政策措施来吸引国内乃至海外优秀人才。
3.创新楼宇平台功能
       我市作为现代化都市目前经济的一大动力是楼宇经济,尤其中心城区拥有一批有特色的楼宇,如产业研发楼、外贸楼、文化创意楼、外运物流楼、金融产业楼、商贸商业楼等,下一步可以考虑通过这些楼宇来做好单项冠军企业人才集聚的文章,使人才集聚和楼宇经济相互作用,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4.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目前我市范围内有不少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如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就是以高级经营管理者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这些平台和协会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并出台一些激励他们人才引进的政策,从软、硬两个层面,为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引智引才。
5. 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科技经费对单项冠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提升单项冠军企业对于研发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单项冠军企业应加强研发创新人才团队的培养,大力引进各类研发创新人才。定期对企业研发机构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研发队伍的质量。单项冠军企业还应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为企业研发平台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文/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
 

 

  • Responsive image

    关注官方微博

  • Responsive image

    关注官方微信

  • 热线电话
    0574-8718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