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之名 甬抱英才 连续27届高洽会打造宁波引才聚智“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5-09-16 点击量:11东海之滨,浪拍堤岸。
港城宁波,风携秋意。
一场人才盛会,已跨越二十七载春秋。
从1999年首次向全国英才发出“英雄帖”,首创由政府出资为应聘人才发放交通补贴,到2005年开创性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携项目对接,2009年升格为省市合办、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重大活动,再到2013年首开线上平台,打破引才时空壁垒,而今更演进为千企万岗、群英汇聚的人才盛会,中国浙江?宁波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下称“高洽会”)早已超越一场“招聘会”的范畴,成为城市与人才深度互动、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它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锚定人才航向;是产业升级的“血脉管道”,输送创新动能。
廿七载栉风沐雨,这张“金名片”不断焕发新光彩,映照出这座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时代见证。
一张“引才聚智”的城市名片
二十七年光阴,足以让一株幼苗抽枝展叶,长成荫蔽一方的林木。高洽会与宁波的共生共长,恰是如此。
从首届239家单位、1286个用人需求,到今年800余家企业、1.5万个需求;从单一的人才对接,到涵盖政策、平台、服务、文化的全方位引才体系——高洽会的演进,始终与宁波的城市战略同频共振。
翻开这张“成绩单”,数据自带分量:
过去26届,高洽会累计吸引1.9万家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入场,共推出29.8万余个岗位需求,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32.6万人次高层次人才入场,其中超8万人通过这个平台和宁波结缘。
这些数字,是高洽会为城市注入的“人才活水”,更是宁波从临港工业城市向全球智造创新之都跃迁的内生力量。
从“物理集聚人才”到“构建人才生态”,高洽会的每一步升级,都彰显着宁波引才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如今的高洽会,已织就一张“全域引才网”。“奔甬而来”全国巡回招聘,把引才触角延伸到高校腹地;博士后“双百”供需对接会,为科研人才搭起“产学研”桥梁;“海外人才宁波行”,让全球英才看见宁波的机遇。
2013年,王军强受邀参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把研究项目带到了宁波。
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深耕非晶态合金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参与“嫦娥五号”月壤研究,让宁波的科研力量,站上了国家级舞台。
“这是一个能让有志之士尽情施展才能的地方。”王军强的想法,道出了无数人才的心声。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家门口搞科研”的广阔平台。宁波强大的产业实力和优越的成长环境,吸引众多英才“奔甬而来”,在各行各业书写与城市共成长的佳话。
2021年,胡伟龙博士来到宁波,与吉利研究院结缘。作为吉利智驾国产芯片量产核心推动者,他带领团队构建吉利辅助驾驶软件量产工程化体系,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突破性应用于亲民车型,实现技术平权与安全普惠,让“宁波智造”在辅助驾驶赛道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其技术成果已搭载于集团20多款车型,未来将覆盖全系产品。
“这里有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完善的生活保障,让我能安心深耕这一行业。”在胡伟龙看来,宁波对人才的尊重与支持,是吸引他留在这里持续创新的关键。
“我一直想找一家能让理想与产业愿景同频共振的企业。”2011年,周玉波受邀来甬参会,加入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头扎进反射膜技术攻关。十余年间,他从一名研发经理成长为公司副总兼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攻克60余项技术难关。如今,长阳科技光学反射膜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周玉波与企业共成长的轨迹,恰是宁波“以产育才”的生动注脚。
一场“城才共生”的双向奔赴
人才择城,看的是机遇;城市引才,凭的是诚意。
高洽会精准打通“人才需求”与“城市供给”的堵点,让人才与宁波“双向奔赴”。
这种奔赴,始于岗位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2025年,宁波《加快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规上工业产值达3.3万亿元,每年需遴选200个甬江人才工程项目、培养100名卓越工程师。
这样的产业雄心,正通过高洽会的岗位设置,精准落地。
今年,高洽会开设17个招聘专区——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专区、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专区,直击宁波制造业根基;人工智能专区、新兴和未来产业专区,布局前沿赛道;外贸企业专区,贴合“外贸强市”底色。这份“寻宝地图”,让人才少走弯路,让企业少花精力。
“以前要跑遍各高校,高洽会搭台,帮我们精准链接高校资源。”海天集团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虞文贤说。
“我们今年计划招聘的大宗商品研究员,得有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能研判市场行情,最好还会用AI技术做数据分析。”远大物产集团人事负责人陈丽莉坦言,在当前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大宗贸易企业更需兼具市场洞察、风险管控能力的人才。
本届高洽会特别邀请国内200余所高校1万余名2026届在读博士、硕士及紧缺专业本科生参会。定向邀约、精准对接,既拓宽了引才广度,更提升了精度。
这种奔赴,源于人才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南方的城市,连空气里都带着湿润。”来自甘肃的高斌基,仍记得2018年坐火车来宁波的场景。最初报名高洽会,他只是想“看看南方的样子”,没想到这一看,便扎下了根。
通过高洽会对接,他成功入职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先进制造业企业,让他看到了成长空间。公司提供的人才公寓,解决了他的生活后顾之忧,让他全心投入光学膜领域的研发工作,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
从西北小伙到“新宁波人”,高斌基的蜕变,正是宁波“以才兴城,以城育才”的生动缩影。
这种奔赴,成于“人才—企业—城市”的共生图景。
在宁波,通过高洽会引进的人才,已覆盖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361”产业核心领域,为城市发展装上“助推器”。城市能级的提升,又反哺着人才的流入。
“十四五”以来,新来甬大学生数量连创新高,宁波人才资源总量增速居全省第一——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宁波大展宏图、大显身手。
麦可思研究院《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4届宁波本科毕业生月收入达6908元,就业满意度81.5%,超越部分一线城市;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优选”榜单上,宁波与杭州、苏州等城市一道,跻身“高性价比”就业地区前列。
产业升级带来更高的薪资,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让人才在宁波,既能实现职业价值,也能安放生活理想。
一抹“心安如归”的温暖底色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产业的“硬实力”,更在于服务的“软实力”。
高洽会的“温暖底色”,是宁波引才的“独门秘籍”——从全国首创的交通补贴,到全周期的人才服务,宁波用细节,让人才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高洽会刚起步时,宁波便推出交通补贴政策——为外地参会人才报销路费,这在当时是全国“独一份”的诚意。
“宁波好大方的,来找工作还可以报销车费。”宁波市妇儿医院儿科医生王红,仍记得20年前坐了1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参加高洽会,领到了一笔800元的路费补贴。
“一周后我就接到了正式面试的通知。又过了一周,就接到了录用电话。”短短半个多月,王红便决定把家安在宁波。
2023年,武汉小伙孟金龙来甬参会,通过线上方式提交交通补贴领取材料,“吃顿饭的工夫,补贴就到账了。”
从绿皮火车的“纸质车票”,到数字化的“高效到账”,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宁波对人才的诚意。
这份温暖,正从“引进环节”延伸至“全周期陪伴”。宁波持续优化青年就业、住房、培训赋能等发展环境,为青年提供从奔赴扎根的全链条服务。2023年,宁波市人社局联手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了青年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宁波亲家园。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举城市之力为青年人才搭平台。”温州医科大学眼科博士蒋女士,去年在高洽会“暖心服务专区”初识宁波亲家园。
工作人员帮她注册会员,讲解各类优待福利,让她忍不住称赞:“这个平台太贴心了,以后有朋友想来宁波,我肯定把亲家园推荐给他们。”
宁波亲家园平台提供7大类40余项服务,覆盖出行、租房、文体等需求,帮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平稳度过“新手期”。如今,这些服务已惠及80万人次。
从开学前为准大学生送上的心意礼包,到为即将毕业大学生设计的入企探访活动;从春节期间的景区门票福利,到深冬里的“暖冬计划”;从全年不间断的地铁出行优待,到一场场精彩的文艺观演……实用又暖心的福利活动,让宁波亲家园成了更多奔甬人才心中的“温暖港湾”。
宁波把“宁波五优,人才无忧”的承诺,融进了人才在甬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诚意——选择宁波,就是选择了“被重视、被尊重、被关怀”。
奔甬而来,与城共赴新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波正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奋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一城三地”,主动融入国家人才高地和平台战略布局,聚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高洽会已成为宁波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场招聘盛会,更是宁波开放胸怀、渴求人才、成就梦想的象征。向东是大海,逐梦创未来。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上,宁波始终敞开如“海”的怀抱、带着如“潮”的热诚,等待与四海英才共执笔,绘就更加精彩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