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宁波职业经理人网
行业资讯
最新新闻
行业动态

增长贡献率68% 解锁民企“半边天”的强韧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9  点击量:26

       昨天,全国工商联公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23家宁波上规模民企上榜,上榜数量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由宁波市工商联和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年宁波市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9584家,全年实现增加值317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六成,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8%。

  持续上扬的数据,成为宁波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带韧的有力证明。

  “规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宁波民营经济发展的‘半边天’。”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说,这是宁波第27年发布上规模民企发展情况报告,参与企业数量和企业实际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新高。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多的当下,民企“半边天”的强韧密码是什么?

  链主引领

  《报告》显示,上规模民企营收总量攀升的背后,离不开链主的引领提升。

  目前,宁波千亿级民企包括雅戈尔集团、金田投资控股、中基宁波集团。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这3家企业发展出现一定波动,但仍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雅戈尔集团连续6年营收稳居榜首,金田投资控股连续5年稳定在千亿级企业,中基宁波集团连续3年稳定在千亿级企业。

  作为链主企业,雅戈尔凭借深厚的品牌积淀和全产业链布局,在其时尚板块,2024年完成营业收入67.99亿元。

  “雅戈尔与众多面料供应商、辅料制造商、加工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体系,通过共享技术资源、优化生产流程,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携手拓展国内外市场。”雅戈尔时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金田投资控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金田投资控股积极与下游家电、电子等行业企业合作,为它们提供优质的金属原材料,促进了整个产业链在国际市场的协同发展。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典型链主企业,中基宁波集团此次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64位,总营收1416亿元,同比增长12.3%。

  依托宁波总部和新加坡枢纽,辐射东南亚、非洲等市场,中基宁波集团已经形成内外贸一体化产业链生态。

  旗下的中信惠通平台为近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出口服务,累计融资100亿元,5家国有控股公司营收437亿元,同比增长17%,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这些链主企业凭借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宁波市外向型经济的升级,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领跑员’,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贡献了重要力量。”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说。

  “链主引领,全链破局”,如何在此基础上,让更多上规模民企迈入“一流”民企行列?

  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院长魏玉祺认为:“加快培育‘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链主引领作用,要从‘破’处‘立’,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点、线、链’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是持续推动宁波上规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两新”融合

  《报告》显示,宁波上规模民企通过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品牌科技双提升。

  先看榜单。“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23家宁波上规模民企上榜,数量创新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出宁波民营品牌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地位的稳步提升。

  “双提升的背后,是宁波持续加快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由此带来的是竞争力的增强、品牌价值的稳步提升。”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说。

  在全球化布局中,龙头企业持续突破地域边界。比如贝发集团推进“30个品牌供应链中心”计划,已在东南亚8国完成布局。

  在品牌创新与细分领域,企业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比如康赛妮集团,通过在智能工厂引入先进技术,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转型。康赛妮集团在全球奢侈品羊绒原料市场的份额,三年间从7%攀升至19%。

  “两新”深度融合,正成为宁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报告》还显示,宁波上规模民企产学研协同与创新指标双攀高。它们通过校企合作、研发投入与标准化建设,构建起全链条创新生态。

  “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成效显著,52.24%的企业选择与高校合作,30%的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动。

  诸如宁波华翔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共建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联合体,近三年来,该联合体已为宁波华翔等企业研发15个新产品,涉及18件发明专利。

  创新投入与成果同步增长——490家企业研发费用达338.69亿元,同比增长2.5%;2024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占比32%。

  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数持续攀升。

  宁波富邦以186件现有标准数居首,永新光学、舜宇集团、公牛集团等紧随其后,持续提升行业话语权。

  面对新时代“两新”深度融合这篇同题作文,宁波如何再发力?

  “以上规模民企为创新引擎,积极构建具有创新力的场景和行业生态,是当前促进‘两新’深度融合发展的着力点。”科学技术部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生物中心主任王宏广表示,要把新生代传承与创新和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破解国际贸易保护等协同推进,才能够更好发展科技新生力量,实现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

  协同共赢

  《报告》显示,宁波市上规模民企在协同发展的浪潮中,通过与国企、高校及其他企业的深度合作,撑起产业经济“半边天”。

  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宁波上规模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数及占比呈“波动后跃升”态势。

  这一数据变化,印证的是民企与国企、民企与民企的“深度联动”:随着合作从单一项目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多维度延伸,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的意愿持续增强,也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民企+国企”“民企+民企”合作生态的持续优化。

  以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为例,企业与当地国有能源企业携手,参与能源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双方合作后,在新能源技术研发、能源供应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推动了能源产业的绿色升级。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为汽车制造商提供高品质座椅零部件的同时,与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共同研发新型的座椅材料和结构。

  继峰汽车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协同,去年继峰汽车零部件境外员工数量达16829人,国外有效发明专利数209件,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去年,力勤资源深化与印尼和菲律宾矿山的合作,通过战略投资和技术创新,加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确保镍矿原材料稳定供应。

  同时,与多家知名前驱体/正极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凭借上下游资源的一体化布局,2024年力勤资源实现营业收入292.4亿元,同比增长37.8%,利润38.12亿元,同比增长91.9%。

  面对当下风急浪高的形势,如何让协同发展这篇文章更出彩?

  “从协同发展到协同共赢,宁波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加强家国天下的战略认同、文武相济的身份认同、知行合一的价值认同,才能持续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勇立潮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说。

  • Responsive image

    关注官方微博

  • Responsive image

    关注官方微信

  • 热线电话
    0574-8718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