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大咖共话宁波片区“下一个五年”
发布时间:2025-09-02 点击量:58月29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设立5周年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座谈会在甬召开。站在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本次会议系统总结宁波片区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经验成果,深入研讨“下一个五年”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为推动宁波片区更高水平开放擘画新蓝图。
活动现场,来自省市政府部门、高端智库、高校及行业协会、企业的50余名代表开展深入研讨,为宁波片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言献策。
殷志军:
系统推进提升全球话语权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殷志军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是国家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战略资源掌控力的重大部署。大宗商品兼具商品、金融与制度三重属性,宁波需重点围绕“价格影响力、规则制定权、资源配置力、金融支持力”四大维度系统推进。
殷志军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推动储贸加一体化发展,整合仓储、贸易与深加工环节,打造全产业链生态;二是进一步强化宁波舟山港枢纽功能,拓展国际航线,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深化制度集成创新,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四是强化与省内外的区域协同,避免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五是加强经营主体与专业人才培育,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他指出,梅山基地可作为核心载体,围绕战略矿产品布局“三个一”抓手:打造国商储联动“十百千”基地、建设贸易交易综合平台、谋划举办国际大宗商品论坛,通过“大项目、大平台、大改革”全面提升宁波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全球话语权。
车春鹂:
加快打造新型贸易枢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车春鹂认为,自贸区的核心使命是制度创新。宁波应主动对接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尤其在电子提单、电子发票、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率先突破,实现贸易全流程数字化。
她建议,宁波片区要加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合作,推动更多期货品种落地宁波,设立交割仓库,发展仓单质押和供应链金融,帮助实体企业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同时,积极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可信数据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提升离岸贸易、跨境结算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打造“数字驱动、规则衔接、风险可控”的新型贸易枢纽。
王瑞:
愿做发展的“最强大脑”
宁波财经学院科研处处长、大宗商品研究基地负责人王瑞表示,智库应成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发展的“最强大脑”和“人才引擎”,致力推动“顶天立地”的务实研究——既要对接国家战略,也要扎根产业需求。
他介绍,宁波财经学院大宗商品研究基地未来将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大宗商品核心指标监测和风险研判,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针对企业反映的通关效率、信用融资、价格风险管理等痛点,设计优化方案,推动监管模式创新和金融服务落地;三是建设大宗商品人工智能大模型,联合科大讯飞、上海钢联共建行业语料库和智能分析平台;四是搭建高端论坛和培训平台,促进政企学研资源对接,推动“宁波经验”向外输出。
张海波: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张海波提出,宁波片区在“十五五”期间应进一步突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港航物流枢纽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和智能制造培育四大方向。他强调,宁波片区建设不仅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增强重要矿产、能源资源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他建议,政府要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矿山、布局国际生产基地,同时需配套提供法务、信息、风险防控等公共服务。此外,应加快拓展跨境服务贸易,发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片区空间布局和体制机制设计,推动宁波片区由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